平安健康已走到第10年,展现了一个关于中国「管理式医疗」未来发展蓝图的新思路,正走向「深水区」。
2022年5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鼓励开展管理式医疗试点」。
「管理式医疗」是一种互惠互利于患者、医疗机构、保险等多方参与方的生态系统,更是一种健康的商业模式。但是,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都无法落地。
「平安健康说到底是做用户服务的公司,只要做用户服务就要秉承一个基本的理念,我为谁?我是谁?我拿什么为谁?我们要以用户为先,要从打磨产品每一个细节做起,做好产品用户体验。」3月20日,平安健康CEO李斗现场接受媒体群访时直言。
在李斗看来,该公司将进一步发挥「家庭医生」与「养老管家」核心枢纽作用,以匠心打磨产品、以品质缔造口碑,力争为用户、股东、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价值。
2023年财年,该公司营收达46.7亿元,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47.6%至3.3亿元,下半年的调整后净亏损不到6600万元,净亏损率仅为2.7%。这表明,其盈利的火种已经播下。
进一步观察,2023年经营现金流净流出2.8亿元,比2022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8.1亿减少了65%。
平安健康资深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臧珞琦认为,「公司商业模式在被验证,相信市场的估值将匹配到公司的发展前景和真正的企业价值。」
「平安健康持续打造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发展至今我们已经成为专业、全面、高品质、一站式医疗健康养老管理服务提供商,为客户带来省心、省时又省钱的用户价值。」李斗介绍。
谈到管理式医疗,美国联合健康是绕不开的行业翘楚。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融合,保险业务为医疗服务导流,医疗服务参与到用户的健康管理中,帮助保险业务控费,形成良性闭环。
由于国情差异,国内全盘照搬美国模式并不现实。平安健康从解决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平等的痛点出发,增强用户看病的获得感,是真正大规模落地的范本。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提升,人们更希望花钱做好预防,而非生病后的治疗和康复,这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平安健康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从治「已病」到防「未病」,平安健康实现了「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医疗+健康」的闭环。
医生是医疗系统最核心的资源,也是赢得用户信任的关键。为此首先,平安健康把家庭医生当作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核心枢纽之一。
「我们分别在‘到线、到店、到家’这几个核心场景打磨产品,为了让用户的就医体验更加丝滑,我们把原先的‘家医、专医、名医、就医’合并到家庭医生作为统一的入口,让每个用户真正拥有专属的医生服务。」李斗表示。
这样一来,从寻医问药、治小病、一直到病程管理泛亚电竞平台,包括健康全程、疾病全程、慢病全程、重疾全程等,家庭医生会给每位提供个性化的全生命周期守护。
服务逻辑的改变,是进一步落实「千人千面」。在保证连接广度的前提下,加强连接服务的深度、温度,让用户看病不再内耗。
截至2023年,该公司已建立了覆盖29个科室的约5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累计合作近2500位名医专家,并与近4000家医院、约23万家药店建立合作,满足用户全场景、多层次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其次,中国平安发挥在保险领域的积累和沉淀,配合平安健康打通商保直付,打造线上问诊、购药、保险赔付环路。
此外,该公司还引入了健康知识普及、预防保健教育、疾病跟踪随访等服务,帮助用户提高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知,以防范和降低疾病风险。
举一个简单的案例:36岁的张女士平常累时,会出现腰酸、小腹坠胀或白带增多的症状,想去医院进行宫颈癌筛选检测,却因工作忙一拖再拖。
她听说平安健康的「HPV 女神关爱宝」能居家检测并送货上门,还有家庭医生指导,就试用了一次,检测结果为癌前病变。
就在她惊慌无措时,家庭医生马上安排她到当地三甲医院治疗,助她早日恢复健康。
总体来说,平安健康的管理式医疗不再纠结是卖药还是卖服务,而是对用户进行积极主动的健康管理,帮助用户尽量少生病,避免小病拖成大病,进而控制整体的医疗支出、降低保费。
家庭医生会员制已是平安健康独特的竞争力,目前家医会员覆盖近1300万人,家医年均使用频次是3.7次,较去年同期提升了0.8次,主动服务覆盖率达到74%,满意度98%。
等到市场趋于冷静,提供医患互动、用户管理、到店到家等服务的健康管理平台愈发受追捧,平安健康凭借先发优势成了代表性平台。
一些互联网医疗公司,虽坐拥庞大的电商流量,但导流来的用户往往是冲着「买商品」,所以其医药电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作为平安集团的一员,平安健康吸引的用户更多是期待「买服务」,因此其在线医疗业务迅速成长,包括在线问诊、健康咨询等。
入局者众,曾有不少互联网医疗平台试水与保险企业合作。相比之下,平安健康背靠中国平安,这是其他平台难以企及的优势。
平安健康通过F端和B端触达到C端用户,实现F2C、B2C路径,进而二次转化裂变。截至2023年三季度,中国平安拥有2.3亿个人客户和近7亿互联网用户,持续帮助平安健康转化用户。
另外,平安健康自有入口个人用户基础,基于全流程医疗健康服务实现用户留存、转化及裂变。
平安健康的用户规模可能比不上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但其生态属性造就了更强的黏性。
这次在阿里健康买药,下次在京东健康买药,不会给用户造成什么影响。而在管理式医疗模式下,用户与家庭医生建立了深度的医患互动,还有平安的保险产品护航,突然转换其他平台,存在较高的沉没成本。
数据也验证了用户留存和转化的效果显著,2023年销售费用下降25.1%。
该公司总裁吴军解释,「平安健康与平安集团的密切协同,实际一种双向赋能,公司作为平安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的核心旗舰,践行管理式医疗模式,通过双向赋能实现双向的稳健增长,不是单纯的单向输血。」
平安健康挖掘平安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的资源优势,2023年全面升级「平安臻享RUN」,将医疗健康权益嵌套于保单,就展现出后端资源整合到前端产品的能力。
孙正义曾在公开场合表达,平安健康拥有全球最先进的 AI 医疗科技。事实上,平安健康是AI医疗科技第一股。
「对我们来讲,AI是一个辅助医生诊疗的定位。」李斗认为,作为平台的基础设施,平安健康将不断去提升大模型的能力,进一步从服务向严肃医疗领域探索。
平安健康的「人工智能+医疗」现已覆盖约3.6万种疾病、42万疾病术语、涵盖全球顶尖3000万文献、2万临床指南,保持日更新1万条医学知识,辅助医生开展全服务流程。
数据显示,平安健康的问诊和咨询服务将近4.8亿人,整个问诊量累计超过了14亿次,如果完全依赖于医生,不仅加重医生负担,也会影响用户体验。
而基于平安大模型的AskBot包揽了大量基础问诊、病例整理等重复性工作,识别用户咨询内容并初步判断,进行智能分诊和导诊,精准匹配用户与需求科室、擅长医生。
截至目前,AI极速问诊30秒内接诊率达92.9%,患者好评率高达99.2%。
基本面稳定向好,是长期估值的强有力支撑,也给市场释放了信心。国金证券认为,公司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强,配合强大的AI实力,将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给予平安健康「增持」评级,2024年目标价19.81港元。
前段时间,向来低调的新上任CEO李斗参加了2024年启动会,提出公司在未来三年内的宏伟目标——实现业务突破百亿大关。
臧珞琦指出,「降本增效是目前的财务结果,战略落地才是盈利上岸的路径和举措。」
报告期内,该公司全年营收录得46.7亿元,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47.6%至3.3亿元,毛利率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至32.3%。这表明,该公司快要达到盈亏平衡,健康的商业模式已经打造。
通过保险和医疗交叉导流,该公司的服务能力和用户规模共同成长。过去一年,该公司付费人数增至约2630万,同比增长6.7%,单客价值(ARPU)同比增速7.5%。
在此拉动下,战略业务强势增长,该公司保险及金融客户端的医健养服务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14.8%,促使盈利上岸加速。
企业健康管理赛道是平安健康战略2.0深化的重要战略布局。配合B端企业的业务场景,公司在「易企健康」企业健管产品基础上,升级「体检+」及「健管+」两大解决方案,为企业、员工及其家庭提供可定制化的新一代健康管理服务。
「真的替我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没想到2天时间平安健康就帮我妈妈挂上了专家号。」梁先生的企业给员工买了「易企健康」,梁先生受益的同时,其家属也能得到保障。
此举不仅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效率,也助力打造幸福职场,更是反哺了平安健康。2023年,企业端的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服务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81.2%。
「未来,将持续打造差异化产品与服务,促进企业健管计划对企业的价值从福利成本向投资价值转化。泛亚电竞平台」吴军补充道。
管理式医疗前景宽阔,但要做成让所有人都满意,注定是一份长期主义工作,需要时间和耐心。
平安健康也意识到这一点,臧珞琦表示,「目前平安健康的市值处于历史的最低位,股价是被严重低估的。我们相信现在市场的估值并不能够真正反映企业的长期价值,也不能够反映公司的一个商业前景。」
新任CEO背负重任,其履职经历也给平安健康的未来带来想象空间。据悉,李斗具备医药、快消、保险及养老领域丰富的管理经验。任职平安人寿期间,他迅速建立起居家养老的全新产品线和服务体系,与保险业务实现有机融合,大幅提升盈利能力。
居家养老模式可与医疗健康业务形成协同,更好地满足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需求。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关注医疗健康领域及医养融合生态发展。
社会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曾提出过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此计算,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至少需要五年。
而平安健康已走到第10年,展现了一个关于中国「管理式医疗」未来发展蓝图的新思路,正走向「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