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坐落在医圣张仲景故里的河南南阳天山妇科医院(原南阳妇女儿童医院)。近年来,该院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在全体班子成员的奋力拼搏下,在全院干部职工的辛勤耕耘下,医院的各项业务进展顺利,取得了多项国家科技成果。同时,也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和南阳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的多次嘉奖。近日,记者慕名走进该院,去探访他们的成功之道。
在南阳天山妇科医院,患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标准化的硬件设施和细致入微的人性化诊疗服务。集中供暖、智能电梯、电子管理系统等硬件设施,构成了现代化的诊疗环境;孕产妇绿色通道、导医导诊、微笑服务,贯穿了挂号、看病、诊疗、取药等全部流程;免费接送患者,先抢救、先治疗,后办入院手续的人性化管理形成了这里的服务常态;率先执行河南省医疗收费改革政策,推行“一口价”承诺的惠民政策,更是这里始终如一的医疗风格。为体现对广大患者的关爱,该院与南阳市妇联在2008年“三八节”前夕联合发放了“免费健康卡”,总价值高达20余万元,仅此一项,就使近千名女性患者受益。
作为一个专科规模的医院,南阳天山妇科医院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职工230余人,其中,主任医师18名,副主任医师13名,主治医师16名。大专以上学历占95%,业务技术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93%以上。这里有享誉古宛大地的知名妇产科专家王喜华、李明、马秀英、董平;儿科专家朱金华;心血管科专家郭林全等。医院特聘国际妇产科知名专家、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曹泽毅教授为名誉院长,定期来院授课。同时还聘请同济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医学专家等定期来院坐诊。
南阳天山妇科医院虽然建院时间不长,但设备全、设备精、设备超前,是该院的另一大特色。目前,该院在导丝介入治疗输卵管不通、超导可视无痛人流、宫颈糜烂、宫颈癌筛查、宫腹腔镜微创手术以及妇科各种癌症的规范手术和治疗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南阳天山妇科医院以优质的诊疗服务和惠民爱民的拳拳公益之心,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良好口碑和业内的广泛赞誉。该院先后被授予“南阳市妇女儿童健康普查定点单位”、“南阳市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基地”、“南阳市子宫癌防治基地”、“南阳产科急救中心”、“南阳市生殖医学研究所”等称号。
“顶尖专家、顶尖设备、顶尖服务”三大特色,使南阳天山妇科医院树起了品牌,也赢得了广阔的医疗市场。医院所创出的“精品医疗”模式,很好地演绎了专科医院“小而精”的发展内涵。正如该院院长王喜华所思考的那样,在医疗服务市场中,专科医院既然难以在规模上和大型综合性医院相比,就应该找到并走向“差异化”发展道路。对如今的南阳天山妇科医院来说,最大的差异化就是让来这里的人们觉得看病也是一种享受。
在采访结束时,王喜华院长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南阳天山妇科医院将以‘树品牌医院,创人文医院,致力于创新医疗的前沿和发展’为办院方针;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服务理念;以‘患者为本,服务永恒’为宗旨;以‘病人至尊、医德至上、医技至精、服务至诚’为医疗精神。倡导微创等医疗前沿的治疗手段,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环境’,为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提供舒适、优质的服务,为南阳妇女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是数字化阶段,这个阶段本质上是人对机器的操作,如医护人员把临床业务数据或财务数据录入于电脑;
二是智能化阶段,本质上是通过对机器的操作,获得机器对人的服务。比如医院移动护理等系统的应用;
三是智慧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本质是人不用对机器进行操作,便可实现机器对人的主动服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智慧化”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汇总,并通过决策分析与反馈,帮助医护人员、病人等实现工作和行为的指导和指引。
基于对这三个阶段的理解,银江始终致力于第三阶段――智慧化阶段的研发和创新。
银江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于2005年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率先尝试,当时主要应用于移动护理和婴儿防盗系统。和其他医疗子系统一样,这两个系统也要对接医院各数据库,不断进行需求更改和接口开发。为杜绝医院的“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银江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数据集成平台融合医院各业务系统和数据,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操作。
当时业界有很多医院和同行都很质疑“信息化总包”的方式,其原因是质疑它的最终结果无法实现“交钥匙”工程,但现在这种方案越来越成为主流。在邵逸夫医院医疗健康,银江用一年多的时间,率先实现了以集成管控平台为总线、以数据仓库为“大脑”、以电子病历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大大加强了医院信息化的集成化水平。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银江已经能够在数字医院和信息化总包、移动医疗物联网、区域医疗和公共卫生等领域提供领先的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
现在医院的信息化绝大多数都是服务于医疗工作人员的,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系统凤毛麟角。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健康的管理将成为一个矛盾的聚焦点,这表现为医疗信息化行业产品的更专业,同时,医疗信息化产业也将向健康信息服务产业进化,相当一部分医疗信息化供应商将从“卖产品”模式转变为“提供服务”模式。而这其中,物联网技术是实现智慧医院的关键技术。
银江从2012年开始关注健康物联网,在调研和基础技术开发方面投入大量工作,目前,很多技术和应用已取得初步成果,如定位、跌倒检测、生命体征采集、温湿度传感、物联网中间件等。
“健康中国”是银江医疗的口号,而“智慧健康”服务则是要以最新的无线技术、物联网技术、个人健康管理等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健康”服务,向公众提供有关疾病预防和治疗、药物、营养及保健等最全面最可靠的科学信息,同时汇集一流医学专家,为公众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权威信息与指导,实施一体化的网上网下健康服务,为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和老百姓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高质量的专家医疗服务,为解决老百姓看专家“难、贵、烦”的问题尽一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个人健康管理云平台,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信息化就医服务。
在产品方面,目前银江正在整合医疗信息化资源以建成“智慧健康网”,希望通过资源整合可以为老百姓提供全面的导医服务;实现体检信息的机构共享和个人体检信息在线查询;由特需人群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和老人健康管理项目开始试点运行,帮助特殊人群(如慢性病、重大病患的院后管理、需特需服务的人群等)安装家庭可视远程诊疗和健康管理系统及装备,使他们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与专家的“面对面”咨询和诊断。
在市场方面,为了满足用户的快速响应要求,银江上市后以杭州为总部,先后在上海、广州、重庆、北京、武汉等全国各特大城市建立了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运营中心,通过“3S-LPG”三级渠道销售策略建立了立体的销售维度。
最近一两年,国内对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自身健康安全防护意识的增强。在过去十多年中,由于环境意识的薄弱及管理上的脱节,使得医疗废物没有得到相应的无害化、安全处置。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卫生技术的提高,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量的增多,由于管理上的脱节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特别是一次性输液管及注射器的回收利用具有很大的经济利润,出现了使用过的一次医疗输液管和注射器通过不合法渠道重返市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物品有部分经过简单冲洗和消毒后重返医院或小型门诊,有部分经过加工成塑料用品,例如制成盆、桶、塑料杯等,严重的影响到公众的健康。众所周知,医疗垃圾如不经处理,任意排放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国内外因医疗垃圾污染地下水,造成传染病流行的记载很多。1955年,印度某城市因水源遭受病菌污染,造成了68的城市人口受到甲型黄疽型肝炎感染。1986年中国上海市流行的甲型肝炎,也是由于江苏省一家医院将为经处理的带病毒的污水和污染物排放到河流中,污染了水中的毛蚶,病毒在毛蚶体酶滋生繁衍,市民食用后发生大范围病毒流行,30万人以内次感染了甲型肝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危险废物管理培训与技术转让中心编。危险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北京:滑雪工业出版社,20__.418)。1988年在美国东海岸海滩上出现了医疗废物,经调查发现,这些医疗废物的来源是由医疗废物的非法倾倒,经海浪冲刷到海滩上来,导致了许多海滩的关闭,当地的旅游业受到严重挫伤。本论文,根据国外对医疗废物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健康风险的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我国,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途径及医疗废物携带病菌进入人体的模式,分析我国医疗废物在收集、分类、贮存、处置过程的对从业人员的健康风险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的对策。医疗废物的定义及其分类20__年“非典”暴露了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对医疗废物管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医疗废物是《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首要废物,其危险度为6.2。医疗废物与其他危险废物的污染特性不同的是它除了可以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之外,还具有感染性和毒性,可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在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过程中与周围民众的接触几率较大、接触距离较短,在其中可能存在的传染性病原体容易因此而向社会传播。在美国及欧洲,医疗废物是指在诊断、治疗、预防接种等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研究机构产生的废物管理也等同于医疗废物管理。医疗机构产生的废物,包括生物学毒性的物质、有感染性的物质、化学物质、医药品、药物、锐利物质、放射性物质,如人及动物的组织、血液、体液、粪便、尿、药物、绷带、锐利物等(edwardkrisiunas.医疗废物处理国际研讨会——欧洲医疗废物处理现状[j].医疗废物研究,1999,11(02):113-120)日本,感染性废物在法律上是指医院、诊所、动物医院、研究机构等医疗机构产生的含有或可能含有病原体的废物。感染性废物指血液、手术产生的病理性废物、残留血液的锐利物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用培养物、器具、残留血液的手套(山口淳一.医疗废物处理国际研讨会——日本感染性废物处理现状.医疗废物研究,1999,11(02):124~125)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卫生保健废物是指卫生机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产生的废物及各个分散点(如家庭卫生保健所)产生的废物。可将卫生保健废物分为一般性废物和危险性废物。其中危险性废物分类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组织、体液)、锋利物、药物性废物、遗传毒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含重金属的废物、高压容器、发射性废物(文献: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废物的安全管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__)。我国的定义: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颁布以前,我国对医疗废物的定义在各地也是不一致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医疗废物的定义,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分类: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五大类,具体特征: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废物人体切除物和医学试验动物尸体能够扎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锐器过期、淘汰、变质或者污染的废弃的药品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由此可见,医疗废物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废物,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如果对其管理不恰当,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医疗废物对人体危害的途径医疗废物所造成的危害性常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含感染性微生物造成的危害;致畸或致突变物质造成的危害;有毒或危险性化学制品或药物造成的危害;放射性物品和锐器等造成的危害,比较突出的是由感染性医疗废物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感染性废物中的病原体可通过以下途径进入人体:通过肌肤上的切口、破损伤口或刺破伤口;通过黏膜;通过呼吸系统;通过消化系统。另外,体液也是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认为,医疗废物中的危险化学品的浓度太小了,所以其对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的影响和对公众的风险可以不予与考虑。相对来说,医疗废物中的锐器造成的物理损伤可能更危险一些。据研究,医疗废物通过三个途径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1:直接与医疗废物接触,比如,从实验室、研究所产出的废弃培养基与人体直接接触,或者与医疗废物中受到感染的血液或体液直接接触,因为这些废物中含有的病原体的数量比自然本底高得多。2:医疗废物能在空气中产生气溶胶,在气溶胶中含有病原体,这样通过呼吸作用而进入人体或粘膜内而感染。3:通过传播媒介,比如沾有病原体的针头锐器、沾有血液体液的物质,这些物质经过皮肤表面的伤口而进入人体内。医疗废物健康风险对于医疗废物处理相关的工作人员的风险:研究者们从他们研究调查总结了血液喷溅对医疗废物处理厂的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了非常大的风险,为了评价这些风险,研究者们通过对卫生填埋场和废物转运站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的资料作了回顾。在这些评价的基础上,研究者们总结,在最坏最糟糕的事件中,1-4人/10000人将会感染上HIV。 根据文献资料估计,美国每年880万医疗医务人员中大约有100万受到针头锐器的伤害,但是也有文献说这个数据只是受到伤害人数的一半,因为很多人都不愿意公布或描述这样地事故。针头锐器深度损伤包括从高度感染HBV病人抽出的血液,这样的感染将对医务人员产生这样类似的感染的风险为1/3,如果相似的事故,对于HCV来说,这样的风险将是1/30,减少了10倍风险。HIV通过锐器针头的传染风险将是1/300,据统计,肝炎、HIV和其他血液传播的疾病感染将会达到18000人/年,其中大约有250人将死于感染的疾病。在全世界,到1997年12月为止,总共有286个医务人员感由于职业,通过针头锐器而感染上HIV疾病。英国的一个研究报道,护士和医生受到针头锐器损伤的风险是最高的,这篇研究报告还指出,大约有1的事件是搬运工和清洁者。这些人最有肯能与医疗废物的处理有关联。尽管HBV、HCV、HIV的感染风险是在从高感染性的病人上抽出的血液的基础上算出来的,但是很难从这推断出这些人的损伤事件的风险与医疗废物工作的关系。然而,没有其他的科学数据可获得,可以这样推导:每年在医疗机构中包括医疗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有关的人员中,200万人中有40000人(考虑了一半那些没有报道的损伤)发生锐器损伤事件,如果3个深度伤害中有1个会感染HBV,这样可以转变成大约在医疗机构中有13000工作人员由于其职业原因而感染上乙肝,同理可以推算,由于HCV,HIV的感染率分别为HBV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所以可以计算出1300HCV的感染事件和130HIV的感染事件。因此,甚至实际的HCV职业感染不可能高过。对普通公众的影响,针头损伤已经报道过,可能是与静脉注射有关的。血液造成的风险:目前有非常少的科学文献关于血液和血产品对公众和废物处理者的危害。这些数据的获得受到这些医疗废物成分液态的状态对健康影响。因为好多血液内的病原体在干的血液中的生命力和活性不大,其造成的危害如上面已写出。
通过对高技术产品,技术人才和新技术的需求、创新和应用,医疗卫生将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医疗健康是朝阳行业,作为热门的投资项目,前途光明一片,但道路也颇为曲折。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医疗卫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高。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产业占GDP的5%,美国这一比重高达18%。尽管中国不可能完全按照美国的比重发展,但医疗卫生所占比重的增加,是必然规律。
从1929年经济危机后,美国60%的GDP比重是用以维持人的基本生存,个人消费的前三项是吃穿住,但在2000年,这一比重减少到了1/3,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维持生存的支出下降后,医疗必然会成为增长最快的消费项目。
从美国财政支出结构和排名中,可以看出医疗所占比重是逐年上升的,而教育的比重比较稳定。众所周知,美国国防开支是全球最高的,虽然国防开支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其所占GDP比重却是大幅下降的。
中国的卫生费用也经历着同样的发展规律:1978年时,中国医疗费用为人均12元,到现在已增长了150倍,达到了人均1800元。
中国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现状,也给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中国改革开放已30余年,从改革之初几乎所有东西都处于短缺的状态,到今天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和服务是短缺的,但唯独医疗供给服务不仅没有过剩,而且供不应求,儿科医疗资源更是稀缺。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龄人口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需求,更是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劲推力。
中国的现状是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为此,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多支持。2009年新医改实行后,医疗保险覆盖了全国95%的人口,个人医疗支出随着保险的增加而下降,保险刺激了人们的医疗需求。两年前,北京市仅改变了医保的报销方式,可以即时结算,就释放了很大的医疗需求。
除此之外,政府还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民营医院床位数只占全国总床位数的10%,2013年“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民营医院的床位比重要增长到20%的目标。总理也表示泛亚电竞,新一届政府将适当放权,让市场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信号都十分有利于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而医疗健康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科技含量和门槛都较高,而且因其服务对象是人,行业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同时政府的监管力度强、政策门槛高。所以,投资医疗健康行业,想要很快得到回报,注定是行不通的。想通过医疗健康行业盈利,就必须沉住气,要有更加长远的打算。
从传统的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医疗健康行业的产业链不断扩大。健康管理是医疗健康行业产业链的前端拓展方向。体检行业是中国在健康管理方面歪打正着的成果,它是健康管理链条中的起点,这个行业可以做得更大更深。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很多非健康的需求在增长,比如老龄人口的慢病管理与长期护理。而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中,也有许多有利于健康管理的积极因素,这也有可能成为中国独特的健康管理发展优势。虽然中国为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利好政策,但是在中国特殊的政策环境下,行政垄断力量成了重要阻碍,医疗健康行业出现了两个层次的垄断。一是政府部门对医院的行政化垄断,中国目前的两万家医院中,2/3为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床位更是占据了全国总床位数的90%。二是医院对住院资源、医生、药品、检查也具有行政垄断的特征。对比其他很多国家,这四者分别属于四个所有者。而中国的行政化垄断,令政府通过垄断医院后,同时也垄断了医生、药品和检查。
除此之外,还有七个行政化的垄断工具,也是医疗健康行业需要翻越的大山,即市场准入、政府规划、政府评级(包括对医院和医生的评级)、事业化编制、科研项目资源、医保资源、政府定价。这七条锁链,让政府把健康行业牢牢垄断在行政化中。
这些都成为阻碍社会资本在医疗健康行业投资发展的玻璃天花板。尽管政府反复申明,希望多元化办医,但这七个关口不打通的话,这都还是空话。这些都注定医疗健康行业投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来自经济学人智库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医生认为未来既需要远程数据处理和诊断决策的服务,更需要智能可穿戴智设备的支持。智能可穿戴设备极具发展潜力,作为移动互联新的入口,最大的作用不在于硬件本身,而在于通过硬件粘住客户。通过硬件,可以收集到海量的医疗数据,由此衍生出很多商业模式,如利用海量医疗数据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远程服务、为临床外包机构提供研发服务、为医院提供自动分诊服务等。如今一些健康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个人健康管理业务,实现了集前端健康管理终端和后台管理服务为一体,消费者可以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内置的“体征检测感知终端”监测出体征信息,并通过网络将信息发送至相应的健康监测中心,从而随时随地获取个性化监测服务、长期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和定期健康监测报告。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利用人们日常穿戴,如眼镜、手表、手环、服饰及鞋袜等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而推出的设备,可以用紧贴人体的佩戴方式测量各项体征,目前已问世的设备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鞋垫等。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即时获取个人实时体征信息。而传统医学的诊断,多基于某一时刻的静态体征数据,实时数据的便利获取和积累有助于推动基于动态体征数据诊断的医学研究,对于病情诊断和健康管理的自我量化意义重大。表1例举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人体生理监测的典型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除用于生命体征的检测外,还可以对疾病治疗起到辅助作用,通过传感器采集人体的生理数据(如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并将数据无线传输至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再将数据发送至医疗中心,以便医生进行全面、专业、及时的分析和治疗。
表2例举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用于疾病治疗的典型应用。总之,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介入,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做出积极的贡献,在人体生理实时监测和疾病治疗方面出现了很多颠覆性的创新应用,为医疗健康领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加入OECD的共有30多个国家,其中绝大部分为发达国家。研究表明,从2000年到2009年,这些国家的人均实际医疗健康支出的年增长率为4%,而到2009年,这一比率降至0.3%。尽管美国在政策上有所控制,但这项数据仍然高于OECD平均水平,而欧元区周围的几个国家则呈下降趋势。
很显然,这种医疗健康支出增幅下降的现象,和全球经济危机和欧元区经济危机有关。OECD的医疗健康政策专家Mark Pearson指出,工资难涨,医疗健康支出自然减少。换句话说,随着各大经济体经济相继回暖,加上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医疗健康支出将迎来新一轮的增幅扩大。OECD预测,未来20年,OECD各国的医疗健康支出可能将从GDP的6%上升到8%。
所以,医疗支出增幅放缓只是暂时的,尽管长期控制公共医疗预算是极其困难的。但即便如此,发达国家仍然尝试通过预防疾病和鼓励健康行为的项目,以达到控制开支的目标。此外,通过使用者付费和共同支付等方式,也可以一定程度遏制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不过,这也不能阻止低收入患者寻求医疗服务。要想控制医疗健康支出,更明智的做法是改变医疗企业的盈利模式,加强市场竞争。
印度高等教育市场发展迅速,海外的大学都渴望分一杯羹,而一些印度的大学则开始在海外布局。
亚麻提大学提供的课程多达240多门(主要以工程学和商学课程为主),学生人数为125000人,分布于印度20多个校区中,如今海外招生达到10000人。亚米提大学的校长Atul Chauhan已经将一系列国家列入其开拓名单之内,其中包括美国、英国、中国、新加坡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亚麻提大学是一个非盈利实体,其持有者是企业巨头AKG集团。Chauhan称:“我们的目标是未来十年内打开50个国家的市场。”
其实,印度国内市场发展迅速,有人估计,到2020年,将有4200万印度人接受更高等的教育,然而该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有35000所学院和700所大学在争夺生源,因此,在海外争夺2800万印度裔学生和每年20万名留学生,还是有意义的。
有英国高等教育观察组织预测,至2020年,世界各地的大学的海外校区将从2006年的82所增长至280所。这些增长大多来自“从南到南”的扩张,比如印度的大学将向非洲和亚洲扩张。
“Google正在将自己塑造成另一个通用电气。”如此描述Google重组成立Alphabet的举动。Google的未来如何?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很有必要谈谈通用电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并购的大企业非常多,它们出现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将不同产业联为一家有利于降低风险,方便借贷以及员工沟通等。这看似很合理,但实则意义不大,因为不同产业之间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总部的高管们也不能如市场一般准确地运作资本,到头来它们难以迎来更长远的发展,但通用电气是个例外。
通用电气总裁Jeffery Immelt认为,通用电气的成功秘诀在于挑选最顶尖人才,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然后留住他们。事实上,Google的行事风格与这个理论有相同之处。
但是,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Google的业务甚多,但是其收入渠道则较为单一:网上广告收入占到了整个公司收入的90%,Android,Chrome,Nest,Gmail,Google Earth等项目加起来,构成剩余的那10%收入。
上世纪30年代,通用电气照明设备的销售占到了公司总收入的三分之二,而且在照明设备失去盈利能力前,公司的其他投资项目就已经进入盈利阶段,比如风力发电机、超声波设备等。总体来说,通用电气的成功秘诀在于将冰冷的科技项目转化为具体且能进行商业化操作的产品的能力,否则它早被市场淘汰,这也是Google应该掌握的制胜法宝,当然,还要不断创新。
以科技方式连接买家卖家的电商平台模式,一直以来都很火热,比如亚马逊、Airbnb、Twitter等。但事实上,不少亚马逊的第三方卖家一直有种隐忧:如果一个商业平台不再充当买家和卖家之间的沟通桥梁,而是自主参与市场,提供颇具竞争力的产品,怎么应对?在他们看来,平台所有者在静观卖家们不断竞争,自己则从中找到最优产品,坐收渔翁之利。
当电商日益壮大,平台和卖家极有可能会陷入一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当亚马逊也开始销售同类产品之时,个体经营商日子之艰难可想而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最低成本并不意味着销量第一。举个简单的例子,Apple完善了操作系统的功能后,一大批天气、解锁应用全都深陷窘境。
有研究统计,亚马逊曾在10个月内增加了5000件原本没有自营的商品,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亚马逊将和第三方卖家展开市场竞争。同时,研究分析还表明,亚马逊直接销售的产品还经常是系统设定的优先项。
“三中全会”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对于民营医院而言,这是个利好。 计划生育的一代,一个家庭通常要供养多个老人,这是一种强需求,政策也已经开始鼓励这方面的投资。
医院领域,既往投资案例已有许多,如华平投资美中宜和,复星集团增持美中互利(旗下有和睦家医院)等。许多投资人、机构都在寻找医院投资的切入口,通过平台做整改,在平台之下投资或收购医院,最后形成一个整合体,比如连锁医院、医院联盟等。
我认为,投资医院的过程比较长。一方面,政策刚刚出台。另一方面,医疗投资服务很复杂,医院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与此相关的商业保险或是医保等配套体系同样无法一蹴而就。
本次医改的核心是从传统集中的医疗体制,变为分散型的医疗体制。在这个过程中,高中低端医院,均能找到机会。 相对高端民营医院的投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的困难会更大。如何改制,管理系统如何建立,医院内外部资源如何整合,均需要探索。
未来我们会在医院、医疗机构服务领域进行投资,同时将把在美国及台湾地区的投资经验带到中国。 养老投资、医院投资比翼
养老投资和医院投资有些相像。首先,两者的政策均已经明朗;其次,养老和医院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房地产结合;最后是中国目前的养老模式同样处于初期阶段。
总体来看,目前养老投资类似于酒店模式。但地产基金与非地产基金在养老投资上的理念不一样,非地产性的基金做养老产业投资时,更多是管理型的投入。
然而,将(国际)养老产业一些好的技术、产品、管理,包括海外的一些资源,结合中国特色引入国内非常困难。医院通常有一定的模式可以追寻,而养老与当地文化的结合很紧密,引进的一套管理体系如何能落地?在养老产业初期,相应的服务体系还在摸索中。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养老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投资亮点。现在父母和子女在对待养老这件事上,已经能够接受养老院养老这个观念。计划生育的一代,一个家庭通常要供养多个老人,这是一种强需求,政策也已经开始鼓励这方面的投资。在与房地产结合的一些高端养老上,已有成果,但是针对中等收入的老人群体的服务目前依然欠缺。
任何一个行业,尤其医疗健康服务行业,从高收入群体入手,操作起来都相对容易。 药物与器械研发国际合作加强
在药物研发上,紧跟国际步伐最简单的就是进行国际合作,把海外已经进入临床一期、二期的在研产品,拿到中国继续研发,会降低开发成本。在国内,新药研发环境不如海外,独立开发会很辛苦,这一点上不妨和美国、日本及欧洲公司共同合作。
医疗器械领域,今年在海外有一些并购发生,但这并不代表医疗器械投资都往高端走。我们现在正在和一家海外企业谈判,希望将产品引入到中国,虽然产品谈不上高端,但是它有独特的优势,在中国市场有机会。
医药产业非常国际化,技术流动性很强。近年,有很多海归回到国内,带回了他们在海外的资源,先进的研究动向,规范严谨的操作方法,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国内的医药产业。但在国内,不能完全靠海归。技术之外,产业还要受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本土科学家的人脉资源优势会体现出来。因此在合作上,一定不要太在意土鳖还是海归。
丁香园是中国医疗行业规模最大,并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由李天天在2000年创办。
医疗的本质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是最终的服务对象。但到底是为“患者群体”还是为“单个患者”提供服务?这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从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服务商倾向于为“单个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而不是整个患者群体。Smart Patients(聪明患者)网站的共同创始人Gilles Frydman对此感触颇多,“我们不做‘Patients Like Me’,因为那种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再卖给药企的活儿对单个患者没一点儿好处。”他说,“我们就做患者社区,鼓励患者之间、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每个患者都是不同的,我们希望让他们在交流中得到个性化的服务”。
但个性化服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Smart Patients”目前也仅仅专注在肿瘤这一种疾病上,没有扩展到其他领域的疾病。而在肿瘤这个领域中,该公司也仅提供在线讨论和临床试验查询两种服务,距离真正的患者个性化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药企为了学术推广可谓费尽心思,最常见的各种知识竞赛也被包装成了在线游戏。但万变不离其宗,说到底还是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游戏化”只不过是一张外皮。
俄罗斯的一家医生社区不仅组织医生之间相互竞赛,甚至还在医生和药企的医药代表之间组队进行知识竞赛,很难想象后者会发生在中国。而真正带有RPG(角色扮演)色彩的游戏当属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开发的游戏――Syrum,据该项目负责人John Pugh介绍,这款游戏模拟了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科研工作,甚至包括药物上市后的模拟推广。在Facebook上线之后吸引了不少玩家,从用户来源分析看,英国、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三国遥遥领先,刚好在地球上画出一道漂亮的斜线。为何如此?不得而知。但这款游戏和医生的日常工作关系不大,反而比较适合药物研发人员。笔者暗忖:早些年间的“疯狂医院”似乎也不错,不仅在DOS下运行流畅,还有“美小护”呢。
虽然“大数据”已经听得耳朵长茧,但它就像一盘压桌菜,逢会必讲,也就不得不听。这次露脸的是Symplur 公司,它基于Twitter进行健康信息的大数据收集和分析,主要的方法就是分析hashtag,就是那个看上去像个“井”字的符号――#,我们在微博中也常用。
略有新意的是,这次的“大数据”案例分享就是这次会议本身,根据大家现场发推进行实时分析,比如多少人发推,多少人被转发,多少人被提及,谁是有影响力的大咖搞得下面一班人马有力发推,无心听会。
另一家公司Razorfish则监控Twitter的一些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如流行病发生和分布的分析,结论当然也很漂亮。但笔者对此颇有不同观点,比如一般患者在Twitter上描述自己的症状,往往并非疾病名称,而症状和疾病的对应关系非常错综复杂,如“头疼”能够对应出40多种常见疾病,这里数据分析的假阳性到底多高?值得思考。
医生社区为什么能够吸引忙碌的医生?这是一个全球医生社区都面临的问题。“内容为王”仍然是业内的普遍共识:精彩的病例、前沿的进展、专家的观点、会员的讨论这些都组成了优秀的内容。然后再加工组合,呈现给更多医生。
会上,笔者和与会者一起分享了丁香园的内容成果:1000多场专家讲座,32万个病例讨论,16款移动应用,出版78本中文专业医学图书,出版2本SCI收录英文期刊、5本PubMed收录英文期刊 这些优秀内容的产生和传播都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Crowdsourcing原理和人际传播原理,以及背后的一套数据挖掘技术,让我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的人。美国的医生社区Sermo,则正在尝试在医学图片内容上有所创新,他们鼓励医生会员通过智能手机拍摄和分享医学图片,进而鼓励更多医生参与讨论,形成互动,这也是个不错的思路。
来自美国缅因州的外科医生Rafael Grossman戴着Google Glass站在讲台上,对他自己的亲身实践侃侃而谈。作为一名创伤科医生,他利用Google Glass拍摄手术视频,利用Facetime进行远程会诊,算得上一个行业的极客。在他的设想中,未来他还可以通过Google Glass直接调取患者的就诊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影像资料。在就诊过程中,可以通过Google Glass直接连接上患者远方的亲属,告知他们患者情况良好,还可以直接将现场视频同步提供给患者亲属。
法国Slow Control公司的CEO Jacques Lepine则带来了一把“数字叉子”,这把叉子外观和普通叉子差别不大,但一旦你吃东西速度过快,这把叉子就会自动震动,提醒你吃慢一些。的确,吃得太快,我们大脑中的“饱中枢”来不及反应,就会吃多,吃多就会长胖。笔者当场提出期待“数字筷子”尽早问世,毕竟亚洲的胖子也越来越多,Jacques积极回应,说他们会加快研发,尽快占领亚洲筷子市场。
会议时间虽然不长,只有短短两个整天。但大家的交流氛围非常活跃热烈,经常是讲者被听众包围,再逼到墙角,不知这是不是受了巴黎城市国际大学自由开放氛围的影响。都说法国人高傲冷漠,但也许是红酒香槟的催化作用,会议中的法国人民热情得一塌糊涂,恍惚间竟然感觉像是多年的老友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