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主题,重点介绍医疗、基层和妇幼健康有关工作安排和打算。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了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是持续深化拓展医改,促进医疗与医保、医药的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入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深入实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攻坚行动。
二是统筹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城市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和用药衔接。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统筹推进医药卫生科技重大攻关,组织好「国家杰出医师」和「优秀青年医师」选拔培养工作,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培养,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四是全面认识、正确看待人口发展新形势,大力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营造良好的生育支持氛围。
五是持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积极防范公立医院运营风险,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六是增强法治思维,提升卫生健康法治水平。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强化普法遵法,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部署,更好满足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着重推进的「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培养」是3月13日发布的最终版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加入的内容。在3月6日的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海潮,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等委员建议,应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入扶持全科医生的相关内容。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3月7日晚,吴浩便接到了国家卫健委科教司相关负责人的电话,沟通关于全科医生的相关事宜。
李大川在介绍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工作时明确表示,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对儿童疾病的诊治能力,扩大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规模,加强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鼓励相关专业医师转岗为儿科医师。
李大川在介绍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工作时表示,通过临床基础数据获得「临床专科能力综合指数」,将公布「临床专科能力综合指数」结果区间,防止医疗机构仅关注得分和排名,引导医疗机构改进工作,带动医疗机构建立有利于患者疾病诊断治疗的临床专科新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以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重点,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4个下沉,关键是专业人员的下沉,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使更多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
指导各地整合优化县域医共体的资源布局,重点推进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中心药房等共享中心的建设,并且向乡村延伸。
将进一步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照建设标准,全面加强全科医学科、内外妇儿、康复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建设,重点补强儿科、呼吸科、口腔科、康复科,立足满足群众就近就便看病的需求。
提高服务和管理的同质化水平。指导各地统一医共体成员单位服务质量的控制标准,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大力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共享。
傅卫说,要提升基层首诊和疑难疾病的识别转诊服务能力。通过人员派驻,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县级牵头医院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常年驻守基层服务。推动县域医共体与城市医院的合作,深化落实城市支援农村工作,通过专家派驻、专科共建、临床带教等方式,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健康界精选新闻发布会上与各级医疗机构密切相关的7个主题问答,以供广大同仁探讨:
记者:有患者反映,在分时段预约挂号后,大家不用一大早去医院排队,就医体验明显改善了,请问我们还有哪些具体措施,能够解决患者长期以来在就医过程中反映的比较集中的一些问题?
正像你讲到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都实行分时段预约服务,这的确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实际上,在分时段预约方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做了很多工作。
加强医疗服务、改善就医感受,一直是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从2015年到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连续实施两轮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2023年,我们在全国启动了「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的主题活动,所有的工作安排都把分时段预约作为重点进行部署。据统计,目前全国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三级公立医院平均预约诊疗率达到61.1%,应该说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响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需求,重点是围绕6个方面20条举措,力图以改善服务的「小切口」,来撬动看病就医的「大民生」。
一是从患者的视角出发,围绕着诊前诊中诊后这三个方面,推进院前预服务方式,「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付费一次」等新就诊和付费结算模式,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给患者提供出院后的管理和随访服务。
引导医疗机构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相关医疗流程,在一个地点为患者提供入出院手续办理、医保审核结算、检查检验预约、健康教育和导诊咨询等服务,减少患者来回奔波。
持续推广疼痛综合管理、多学科诊疗、麻醉、健康管理等新型门诊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来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新的期待。
在二级以上医院推广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提高膳食、保洁质量,改善患者停车条件,在公共区域提供网络、阅读灯服务等,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记者:有人认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就是「打个针」「拿个药」的地方,稍微大一点的病就看不了了。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修内功」「提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硬招实招?
对标对表习强调要「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也绝对不能限于只是「打个针」「拿个药」。我委始终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一项重要工作。
继续深入开展旨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我们下发了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指导基层机构对照建设标准,全面加强全科医学科、内外妇儿、康复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建设,重点补强儿科、呼吸科、口腔科、康复科,立足满足群众就近就便看病就医的需求,来推动各地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像数字影像、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CT等设备和救护车的配备,不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实力。
从扩大增量、提升存量这两个方面,持续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招生规模。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并落实编制保障政策。支持大学生村医考取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同时,持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重点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呼吸道传染病以及儿科的诊疗服务能力和健康管理能力。
积极争取和引导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力度,保障基层机构的运行和发展,也充分发挥中央补助资金的导向作用,既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又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设施设备配备水平和医疗服务综合能力。
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增强稳定联系和联络指导,做好日常健康管理咨询和服务,进一步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健康守门人」作用。
记者:儿童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心,在儿童看病就医过程中反映出儿科医生资源不足或者区域分布不均衡。那么,该如何推动儿科诊疗的均质化、规范化,解决好儿科诊疗的供求矛盾?
面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健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发展,重点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体系建设。我们在全国设置了2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5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同时,在全国推进儿科专科联盟建设。
二是提升儿童疾病的诊疗和服务水平。设置了国家儿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支持了67个儿童相关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制修订一批儿童重大疾病的诊疗指南和规范;加强儿童实体肿瘤的管理,建立了覆盖全国各省的儿童实体肿瘤诊疗协作网络,同时,还建立了儿童重大疾病的登记管理系统。
三是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与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加强联动,依托医联体优化儿童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儿童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2024年,我委将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部署,更好满足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是在机构建设方面,要求每个省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儿童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儿科,要求每个地市级三级医院建设一个实力强的儿童专科。
同时,指导各地加强县医院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造条件提供儿科医疗服务。
二是在优化儿童服务方面,提升儿童重大疾病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完善医疗机构24小时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服务,推进以家庭为单位的签约服务,引导儿童普通疾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三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对儿童疾病的诊治能力,扩大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的培训规模,加强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鼓励相关专业医师转岗为儿科医师。
四是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方面,落实对儿科专科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协同医保部门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儿童医疗保障待遇和支付政策,体现对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多方支持。
记者:我们常说要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但实际上很多群众在生病之后第一时间还是要到大城市就诊,请问如何把病患问题尽量解决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呢?
实现分级诊疗,关键是乡村的医疗卫生机构有能力解决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这些问题,能够得到群众的信任,对就医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
就目前来看,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现在已达到52%,深化医改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分级诊疗制度有序推进,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诊疗量也在稳步提升,有效地分流了患者。
去年年初,中央专门出台文件,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在去年年底,经国务院同意,我们委又联合9个部门印发了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由试点阶段转为全面建设阶段,其目的都是要统筹县域的卫生资源,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让群众能够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2024年,我委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以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重点,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核心是专业人员的下沉,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使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
一是指导各地整合优化县域医共体的资源布局,重点推进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中心药房等资源在县域的共享中心的建设,并且向乡村来延伸。
二是提高服务和管理的同质化水平。指导各地统一医共体成员单位服务质量的控制标准,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大力推行基层检察、上级诊断、结果共享。
三是提升基层首诊和疑难疾病的识别转诊服务能力。通过人员派驻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县级牵头医院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能够常年驻守基层服务。
四是推动县域医共体与城市医院的合作,深化落实城市资源农村工作,通过专家派驻、专科共建、临床带教等方式,来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同时,我们还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组织推动和分类指导,督促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保障责任,促进医保政策协同,优化人事薪酬管理制度,加强监测评估和宣传引导,确保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在「强县域、强基层」的方向上稳健发展,让群众在基层获得更多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记者:最近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办法》,请问国家为什么要开展这项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呢?另外下一步计划如何开展这项评估工作?
临床专科评估主要目的是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让患者获得高水平的专科医疗服务。临床专科是服务患者的基本单元,临床专科能力反映了一个专科解决群众疾病问题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临床专科水平是我们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一直努力的方向。
本次部署的临床专科评估和以往的专科建设有所不同,是希望通过评估的「指挥棒」作用,推动医疗机构打破传统学科和科室的壁垒,构建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的多学科融合型临床学科。
我们原来的学科是按照治疗手段划分的,如内科、外科,现在的临床专科强调按照疾病链条进行划分,如神经系统疾病,涉及内科、外科、泛亚电竞影像等多个学科,围绕患者的救治需求来建立临床专科。开展评估也是围绕对疾病的诊疗能力和对患者服务水平来进行。最终目的,还是让患者受益。
临床专科能力评估以4年为一个周期动态实施,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为核心、以科学数据为基础,采取量化的方式进行。
主要从三个方向开展:一是如肿瘤等重大疾病;二是系统疾病领域,如神经系统疾病泛亚电竞、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三是平台专科,如麻醉、影像、检验等。
通过临床基础数据获得「临床专科能力综合指数」,我们将公布「临床专科能力综合指数」结果区间,防止医疗机构仅关注得分和排名,引导医疗机构改进工作,带动医疗机构建立有利于患者疾病诊断治疗的临床专科新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记者:全国两会期间,「用药可及」成为一些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的聚焦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我们将从哪些方面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药品配置,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用上所需的基本药物呢?
其实,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规模条件、服务能力、人员力量等和城市医院都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因此在药品的配备和使用的品种数量上,会有一定的区别和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基层机构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以及接受上级医院转诊患者等服务的开展。
近年来,随着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推进,应该说从政策上和实践上,对这个问题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和成效。正像你所说的,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求,要扩大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的用药种类,我委也会按照工作部署,一方面落实好已有的政策,在此同时进一步优化完善基层用药保障机制。我想,重点也是从四个方面来发力:
一是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进一步畅通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用药衔接,来实现用药目录的统一和处方的流转。
同时我们也鼓励各地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之前我也谈到了我们的共享中心,像医共体建设中心药房和共享的中药房等,通过这样的建设,建立基层缺药登记和配送制度,这样上下贯通来解决乡村居民的用药问题。
二是提升县域医共体内药事管理的同质化水平,推动开展医共体内的处方前置审核、处方点评,建设和加强县域医共体药品供应、储存、使用、监管全链条的药事管理,保证让群众在基层既能有药可用,更能放心用药、合理用药,我想这对群众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三是全面梳理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用药政策和药品使用情况,研究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遴选指导原则,统筹基层用药目录管理,进一步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增强可及性。
四是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联动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基层的药学服务水平,提升基层药品短缺应对能力和健全药品监测评价体系等这样一些综合措施,持续改善基层用药状况,并且保证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
记者:我国妇女生育年龄在推迟,而且三孩生育政策已经实施,高龄孕产妇越来越多,请问她们的安全如何保障?
近年来,我国高龄孕产妇比例在提升,经产妇比例也在提升,我委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母婴安全。2023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是15.1/10万,婴儿死亡率是4.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6.2‰,这些指标和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0.7%、16.7%和17.3%。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经达到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目标要求。
为了切实保障母婴安全,特别是保障高危孕产妇的安全,下一步,我委将巩固实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高危孕产妇的识别和救治,全力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健康。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工作:
我们要聚焦服务质量提升、专科能力提升和群众满意度的提升,督促医疗机构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全面加强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服务。对孕产妇,我们开展妊娠风险评估,按照风险高低以不同颜色进行标识和分类管理,紧盯高危孕产妇强化专案管理,着力加强危急重症救治,层层把关筑牢母婴安全防线。
近期,我委将印发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文件,就规范助产服务规划布局和资源调整提出明确要求,保障产妇分娩安全方便。
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是保障母婴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依托产儿科实力突出、综合救治能力强的医疗机构,在全国已经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349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3321个,覆盖广泛、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基本建立。
今年我们将重点开展救治体系的评估,提升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严守安全底线。
高危孕产妇当中很大一部分会发生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这样的并发症,或者会合并内科疾病,我们将进一步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在「建预案、练精兵、抓联动」上下功夫,建立院内的多学科急救小组,强化危重孕产妇救治多学科协作诊疗,全面提升危急重症的临床救治水平。
同时,孕产妇的分娩体验也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今年我们将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建设,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改善分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