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预约挂号,进入预问诊界面,和智能医生助理对话,描述自己的不适情况……在候诊期间完成一系列操作走进诊室时,市民小李发现刚才自己和系统的对话已经被整理为主诉、现病史、过敏史等相关资料呈现在接诊医生的工作站界面。作为西南地区首次投用的AI门诊预问诊系统,它与患者的沟通方式从选择题变成对话框,可与患者进行自然、流畅地对话,实现了预问诊精准度再提升。“感觉很好,医患双方都节约了时间。”体验完AI问诊的小李评价道。泛亚电竞app
从前到医院看病要现场排队、挂号,耽误大半天,而现在足不出户手机上就能完成所有流程,用时不到5分钟;以前身体出现问题要赶往大医院寻医问药,而现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中心就有来自三甲医院的专家坐诊……看病就医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命健康和民生福祉,对于民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让老百姓更便捷、更舒适,成都一直在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发展。回望过去的75年,我们会发现,现在看病就医的流程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本身已不再是一件难事。
今年7月,67岁的倪爷爷老是感到头晕目眩,到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做了核磁共振后,还是感觉不放心,抽空又去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想让这里的医生再帮忙看看。原以为换了医院看病,免不了再做一次检查,至少耽误一天时间,没想到,医生直接从电脑调取了相关检查结果,点击了结果互认。“以前看病都需要重新做检查,现在居然不需要了,我太惊喜了,省时、省力也省钱,这个政策太好了。”倪爷爷笑着说。
而对于张女士而言,这两年,到医院看病最大的变化是不再需要反复切换健康卡和社保卡,也不用每次去翻找对应医院的就诊卡。“我现在一张社保卡‘走天下’,挂号医疗治疗、缴费都用它。”
以前挂号、检查来来在医院“往返跑”,而现在,直接在手机上“一键搞定”。近年来,智慧医疗的推进让就医流程不断优化,让老百姓看病变得越来越便捷、高效。
2023年7月,成都市卫健委印发了《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门诊体验工作试点方案(试行)》,开始试点“一次挂号管三天”,目前全市已经有6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上线月,成都市正式上线运行“一卡通”,群众通过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实体社保卡均可享受线上线下跨机构跨地域预约挂号、签到就诊、诊疗检查、报告查询、药房取药、费用支付等全流程医疗服务。
2023年9月,成都启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应用场景建设,实现了高频、常规、稳定的67项检查和71项检验结果数字化互通共享。
今年7月,成都市“信用就医”服务在18家试点机构正式上线试运行,推出的“离院付”“亲情付”和“分期付”。最长期59天的超长免息期和最低还款利率,帮助缓解经济困难群体短期内因就诊产生的经济压力。
“现在看病可比以前方便多了。”说起这几年到医院看病亲身体验到的变化,泛亚电竞app张女士连连感叹,“挂号不排队,交钱不排队,所有流程都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完成,真的太节省时间了。”
9月6日,《成都市普惠性托育机构认定管理办法》正式印发,听到这个消息的李楹芝非常激动。作为一位普惠性托育机构的负责人,她知道这意味着2024年上半年政府对普惠托育机构的补助将在未来两三个月之内到账。“我们机构拥有100个普惠托位,每年有36万元的补贴,极大地缓解了我们机构的运营压力,我们申请普惠机构,家庭的托育费支出也较之前每月减少了1000元左右,让老百姓托得起,解决家庭带娃难的问题。”李楹芝说。
回龙社区是成都市北边的一个老旧社区,这里的日间照料中心每天都有来自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医护团队“坐镇”。医院派到社区的驻点护士,每周一到周五在社区上班,为老年人测量血压、血糖,开展健康管理。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也会每周至少抽出1天时间轮流到站点为老人服务。从2019年开始,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就与社区开展合作,试点建设“社区医养结合站点”,让社区老人就近就能享受到三级老年专科医院专业的医养结合服务。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未成年人则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近几年,成都为了更好地保障“一老一小”重点人群的健康养老和托育服务,出台了《成都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等政策,落地实施了不少普惠性项目与健康保障相关的措施。
据了解,目前,成都推动出台多孩家庭购房、贷款支持育小赡老个税减免政策;今年年初,成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病种由4种扩展至52种,免费筛查率达98%;宫颈癌、乳腺癌上半年累计筛查35.3万余人次;“6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补助”累计接种肺炎疫苗210余万剂;“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惠及学生53.5万名;全市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1953家,总托位数9.8万个;建成青羊区马厂社区、新都区回龙社区等11个社区“医养结合站点”……
“我们小时候真没有这么好的政策,没有这些意识,也没有这个条件。现在娃娃预防龋齿,老年人打疫苗、看病都有政府提供免费的健康服务,真的是太好了。”刚从托育机构接到女儿的钱女士说道。
今年9月,全球首例国产单孔机器人无气腹经自然腔道子宫切除术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圆满成功。在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林永红教授团队通过患者这一自然腔道,成功置入了单孔手术机器人的多通道鞘管,并顺利将3D电子高清内窥镜和三支蛇形手术工具送入患者体内。患者在48小时后就达到出院标准,安全出院。
疾病的攻克、药物的研制、技术的创新……75年来,成都医疗质量的不断发展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市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临床重点专科23个;全市备案药物GCP医疗机构达43家,备案医疗器械GCP医疗机构达42家,2023年全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82.00岁。
医疗质量的提升不仅体现在高新科技的运用,也体现在传统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中。
今年7月,“成都中药茶饮爆火供不应求”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刘耀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药茶饮治未病的作用,医院从2015年开始着手研发起了中医药茶饮。去年,受到枣泥糕等中医药健康产品的启发,开始召集药师们对茶包味道进行“校对”。没想到“校味”后的中药茶饮一上线就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
不断传承创新的中医药文化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买账”,实际上,广受欢迎的茶饮只是成都几十年中医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成都为了健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出台了《成都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成都市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目前,成都全市三级公立中医医疗机构16家(含省属医疗机构),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3160个,三甲中医医院数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以前做手术叫开刀,现在追求的是微创甚至无创;以前看中医熬中药喝,现在中药可以用来泡茶。高科技、新技术用于医疗,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好事。”陪在刚做完心脏介入球囊扩张术的母亲旁边,看着母亲手上的小伤口,胡先生说道。
5月17日,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李春芽来到成都高新区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从全市首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心理驿站——“聆心小屋”在这里落地后,到社区坐诊便成为了李春芽每周五的固定“行程”。“九江园区离我们家有一段距离,以前每次都要专门抽时间去做心理咨询,现在医生直接到家门口来了,方便多了。”市民王女士说。
去年4月,一份来自青白江区人民医院集团城厢第一医院的心电图打破了青白江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值班室的宁静。7分钟前,正在值班的吴医生接到消息,医院集团城厢第一医院接诊了一位42岁的胸痛患者,心电图显示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呼吸困难明显,需要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紧急会诊。吴医生判断患者有急诊介入指征,他一边请医院集团城厢第一医院按胸痛患者转诊流程转诊,另一方面紧急启动介入手术室,医务人员在5分钟内紧急赶往手术室等待患者。
依托医共体的优势,17分钟内,患者顺利转入区人民医院。在医护默契配合下,患者闭塞的血管在上台的26分钟内开通,首次创造了从医疗接触、转运、启动介入手术室、置入起搏器到开通血管仅用了58分钟的纪录。
为了让优质的医疗服务惠及更多人,成都市根据医保统筹区域、人口和医疗资源分布等因素将市区划分为7个网格,网格内组建8个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牵头的网格化城市医联体。在成都高新区、成华区探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国家试点,开设32个基层专家门诊,拓展新业务和新技术57项,建成心电、影像等七大区域远程中心,遴选14家医疗机构上线成都市双向转诊功能平台。同时,成都还在11个涉农区(市)县组建医共体20个;将1677家村卫生室纳入一体化管理;在17个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区(市)县建成36个县域医疗次中心。
“我年轻的时候要找大专家看病,要走很远,要到城里的医院去,现在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找到大医院的专家,这是我年轻的时候想都不敢想的。”刚在成都高新区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完病的周婆婆说。
数字时代,数字最能令人信服地讲述故事、描绘未来。说到变化与发展,成都卫生健康领域一组组靓丽的数字将发展情况真实地铺展开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成都市先后承担了“第四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四川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等国家级、省级试点15项,在“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构建优质高效分级诊疗体系、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于2017年、2018年、2022年、2023年、2024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成效明显。
为健全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成都市开展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触发评估,调整3批次1352项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缩小基层医疗机构与高级别医疗机构的价差;深化药品耗材集中采购,448种药品、13类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全部落地,推动药械均价下降超过50%和80%。
全市6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行“一次挂号管三天”,为65.4万人次减免门诊诊查费约715.8万元。成都市疾控中心建成基因测序、多病原检测、蛋白组学检测等技术平台和分子溯源生物样本储存体系,14家区(市)县疾控中心建成多病原检测能力;推动全市316家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科、公卫专员,全国首批开展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563家医疗机构完成传染病信息报告自动交换。
2023年,医联体内管理和技术人才下沉9.3万人次,基层医疗机构上挂学习培训6.1万人次;上转患者12.7万人次,下转患者215.8万人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581个,签约服务934.66万人,签约服务率44.10%。“两免五优先”政策惠及2.60万人次,住院护理保险理赔1.74万件、赔付1660.32万元。今年年初,成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病种由4种扩展至52种,免费筛查率达98%。
回顾过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数据和经验,让我们能够更明智地制定未来的战略和计划。过去的75年,成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绩,而在未来,还将有哪些举措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日前,记者采访了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
记者了解到,在深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方面,成都将统筹推进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泛亚电竞app不断完善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薪酬分配制度,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围绕“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的目标,成都将加快完善以基层为重点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促进一体化、同质化、标准化医疗服务;推进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攻坚、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达标、县域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补短和关键设备升级。
在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中医传承创新方面,成都将大力支持市级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创建特色专科专病集群,促进市级公立医院综合实力整体提升。推进院内制剂研发转化平台建设,加强中医优势专科能力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完善中西医协同攻关机制,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能力。
“我们还将推动科卫协同、医教协同、医工融合,推动市属医疗机构与国内国际知名医院合作,探索研究型医院、研究型临床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干细胞、基因治疗、核医学等临床研究。”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持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成都还将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同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出台符合成都实际的促进积极生育若干支持措施;做好“一老一小”服务工作,加强普惠性托育服务、妇女健康服务、医养结合服务、家庭医生服务,多维度完善举措,管护好全人群健康。
淘宝百亿补贴买iPhone 16系列5399元起,一样的品质不一样的价格
旅客携带180万美元入境被现场查获:行李箱塞满成捆现金,折合人民币超1260万元
国庆期间出境游的中国游客53.1%选择去日本,最想去的大阪排第3,东京第2……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农村越是穷的家庭,人情往来越大方!而越是有钱的,却反而小气!
见证历史!套均面积超汤臣一品,上海108套豪宅一天售罄,业主“平均亿万富翁”
华擎 X870 Pro RS WIFI 主板开售:板载 Wi-Fi 7,2099 元
HMD 旗舰回归,消息称其“复刻 Lumia 1020”手机搭骁龙 8s Gen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