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法典正式实施后的2021年1月1日,一起医疗纠纷案件成为了社会热议的焦点。这起案件涉及抗疫医生艾芬与爱尔眼科医院之间的医疗过错,成为了医疗维权的标志性事件,深刻揭示了法律在平衡医患权益、规范医疗行为中的复杂性与进步性,也为未来医疗纠纷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案的起因源自艾芬医生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晶体置换手术时,术后出现了视网膜脱落,导致她几乎失明。艾芬认为,医院未充分检查其眼底,且手术存在禁忌症,属于不必要的治疗,进而造成了其身体权和健康权的严重损害。泛亚电竞平台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维权后,艾芬遭到医院方面的反击,爱尔眼科医生王勇以侵犯名誉权为由起诉艾芬,法院判决艾芬公开道歉并赔偿。然而,艾芬坚持申诉,强调民法典对基础人格权(如身体权、健康权)的优先保护,她有权揭露医疗过错。
案件引发了对民法典第990条(人格权保护)、第995条(人格权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限制)及第1219条(医疗告知义务)等相关条款的广泛关注。焦点争议在于基础人格权与衍生人格权的优先性问题,以及医疗机构在未履行诊疗规范时的过错认定。
随着案件的推进,法院一审判决爱尔眼科的党委副书记段赛民等3名高管因侵犯艾芬的名誉权,需公开道歉、删除相关帖子并支付赔偿款。此举标志着民法典对患者权益的倾斜性保护开始得到实际应用,尤其是在医疗维权案件中首次明确了基础人格权的优先保护原则。
这一案件不仅涉及艾芬个人的医疗赔偿诉求,更揭示了民营医疗机构存在的过度医疗问题,引发了公众对医疗欺诈、医患信息不对等的广泛讨论。案件让社会认识到医疗行业的乱象,进一步推动了行业规范化的呼声。
此外,本案还暴露了传统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以鉴代审”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医疗过错的认定上。以北京的宋中清律师团队为代表,患方律师尝试从医疗服务合同纠纷的角度切入,绕过技术性鉴定的陷阱,为类似案件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截至2025年4月,案件依然没有完全结束。艾芬持续通过社交媒体曝光爱尔眼科各地分支机构的医疗纠纷,并推动相关部门介入调查。随着国家医疗反腐行动中披露的多起医疗欺诈与医院腐败案件,艾芬揭示的行业问题愈加凸显。这起医疗纠纷,已经成为“互联网新文化运动—医疗篇”的标志性事件,推动着整个行业向更加透明、公正的方向发展。
本案的深远意义,不仅为后续的医疗纠纷提供了法律与司法实践的启示,也为医疗领域的改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通过法律手段,民众能够在面对医疗不公时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泛亚电竞平台推动社会对医疗行业问题的关注和改进。